3 Jun 2008

“屡战屡败”与“屡败屡战”

曾经有一个残忍的实验: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金属底的笼子里,然后,给笼子底通低电流,小白鼠会受到虽不致命但会相当痛楚的电击。如果笼门打开,小白鼠可以立刻逃出笼子。如果用玻璃板将笼门堵住,小白鼠在逃跑时,就会撞在玻璃板上并被挡回来。重复给笼子底通电,小白鼠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碍。“屡战屡败”的教训让小白鼠学会了屈服,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电击的折磨,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。这时,即使将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,并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笼门伸出,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,而是绝望而被动地忍受痛苦。小白鼠的这种被动忍受“屡战屡败”的状态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习得性无助是指动物——包括人在内——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,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。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,对人来说,还有自我怀疑、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,怀有“屡战屡败”心理的人会变得悲观绝望、听天由命,听任外界的摆布。抛却这个实验,现实的生活中,很多人的表现和小白鼠有惊人的相似。当我们说“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”的时候,当我们说“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,我终于放弃”的时候,我们的表现就是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成长的过程中,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挫折或负面评价,人就会渐渐形成一种信念,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,从而放弃努力,并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。就像那只小白鼠——玻璃板其实已经不再挡在笼子门口,而是挡在它的心里。
但人终究是智慧型动物,历史上,也有很多“屡败屡战”,决不轻言放弃,决不被挫折击倒的例子。失败对这些人而言,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,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。他们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,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智慧,他们是“屡败屡战”的斗士。他们在失败中总结、改进、提高,不断地从失败走向胜利,从胜利再走向更大的胜利。命运之神也许可以像实验者对待小白鼠那样操纵着他们,然而他们却绝不会像小白鼠一样活着。人性光辉的地方就是可以思考,可以通过驾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征服命运,这也是人类英雄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。正是有这样的价值,“屡战屡败”和“屡败屡战”的含义才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。

辞旧迎新的时刻,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怀念和憧憬,消沉的人说:曾屡败屡战,但屡战屡败;乐观的人说:虽屡战屡败,但屡败屡战……仅仅是顺序的改变,顿时将原本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。“屡战屡败”传达给人的失败和痛苦也变迁为“屡败屡战”带给人的无尽希望。

No comments: